最新动态
绿道认建认养
联系我们

电话:027-69112210

QQ:376523148

地址:武汉市蔡甸区彭家山头58号

总部网址:http://www.whcdstjt.com/

 

最新动态
当前位置:首页 > 最新动态
【知音文化】蔡甸:传奇人物钟子期

    春秋战国时期,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,把瑶琴弹绝了,举国上下都找不到一个知音的人。他日思夜想:人上一百,种种色色,晋国冇得,还有外国,单单不信冇得知音人。他抱琴回土生土长的楚国,一来为晋国求贤,二来寻找知音,那天,他把官船弯到汉阳的一座山坡下,面对汉江弹起“高山流水”的曲子,曲还冇弹完,一根主弦陡然绷断。伯牙晓得弦断得蹊跷,必有知音到。你说那知音是个么样的人咧?他不是豪门公子,也不是一介书生,偏偏是个戴斗笠、披蓑衣、背冲担、拿板斧的山野樵夫钟子期。他听到俞伯牙弹的“高山流水”,心合琴声跳,斧随琴声舞,不想,一板斧劈断一根大树枝,主弦就绷断了。

 

 

    俞伯牙有意在官船上大声感叹:“为何荒野回声大?”山林中,钟子期高声回答:“只因山高流水长!”伯牙重整断弦,再弹一曲,子期合唱:“美哉洋洋乎,意在高山!”伯牙也不理会,又弹一曲。子期急奔下山,隔船赞唱:“美哉汤汤乎,志在流水!”伯牙一听,直伸大指甲,忙把子期请到船上,美茶相陪,酒肉款待,谈音论律,八拜为交。伯牙37岁,称兄,子期27岁,为弟。
    话长夜短,两人不觉聊到东方鱼肚子白。子期起身要走,伯牙难得知音,哪里舍得,硬要接他到晋国,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,共操艺琴。无奈何子期上有年迈二老高堂,下无兄弟姐妹,远离不得,只好约定来年中秋在集贤村钟家相会。
    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,俞伯牙又抱琴来楚国汉阳,向一位白胡皓须的老翁问路:“请问老公,这里可是集贤村?”老翁说:“集贤村有上下两个湾子,不晓得先生找的是哪个?”伯牙说:“找我的知音朋友钟子期。”老翁一听说是找钟子期,眼圈就红了,眼泪一洒,号哭说:“您家莫是那个伯牙大人伯牙先生咧?我期儿坟上都长草了,今昼是他的百日,他闭眼那暂,还要听先生弹琴哪!”伯牙一听,跌脚捶胸,三泡眼泪四泡流,呜呜哭了一大场。他跟着钟父到子期坟头,把琴搁在拜石上,打起盘脚,愈哭愈弹。那上下左右湾的伢儿老小,听说大臣都跟子期上坟,一窝蜂赶来看稀奇,一见伯牙打坐弹琴,以为他好不懂事,还在取乐,就都嘘之啦沙、叽叽哄哄地走了。伯牙一见,越发伤心,搜出解刀,割断琴弦,举起瑶琴,卯起来往拜石上一摔,高声哭唱:“摔碎瑶琴凤尾寒,子期不再对谁弹?春风满面皆朋友,欲觅知音难上难。”
    后人忘不了这一对琴师的深情厚谊,就把当年伯牙江边鼓琴觅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;把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地方,起名琴断口;把钟子期的家乡集贤村,起名钟家台。

 

 

    马鞍山南麓的凤凰嘴上,座落着钟子期墓与知音亭,二者合一而建。知音亭面南前立,飞檐翘角,朱柱玉栏,亭中树石碑一块,碑文7字:“楚隐贤钟子期墓”;钟子期墓随亭于后,青砖灰缝,古朴凝重,默默然隐于幽林中。古迹背靠马鞍青峰,面临南湖碧水。其景色之美,正如宋祥运先生的集句联:
    碧水千层波,绿映高低树;
    青山一道斜,红迷远近花。
    钟子期墓何时有之,虽具体年月不详,但可以肯定,自钟子期下葬之日起,距今起码有两千五百余年了。知音亭始建于哪朝哪代,今已失传,但也可以肯定,最迟不会晚于明朝,因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戴金(汉阳府山集人),曾写过一副题知音亭的对联:
    亭载知音佳话;
    典羞势利小人。
    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都会有个几毁几修。现在的钟子期墓与知音亭,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拨款重修的。其墓碑文与字体,均从光绪十五年(1889年)所立的石碑上照搬。原残碑现藏于区博物馆。
    钟子期本是上集贤村人(今钟家台),与马鞍山南麓的凤凰嘴,相距上十里。他本是一介樵夫,为何远葬于此呢?这里头有个掌故。
    明代文学大师冯梦龙所编纂的话本《醒世恒言》中,有篇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》,讲的是俞伯牙船泊马鞍山南脚下的凤头渡,月下弹琴,欣逢钟子期,一弹一听,皆如醉如痴。曲终促膝论琴,互慕天音雅乐之识,于是相见恨晚,结为知音。次日依依惜别时,俞伯牙约定:“明秋定重访,与君再聚此渡口。”谁知第二年夏天钟子期就病死了,临死前求告其父:“去年俞公曾约定,今秋在凤头渡与我重聚。儿死后,请父将儿葬于渡口岸前,静候俞公重访。”其父不忍拂却儿子心愿,就照办了。不知过了多少朝代,汉水北移,远离了马鞍山,当初的凤头渡变成了土山脚,离南湖也有半华里许,很久很久前就失去了渡口的形迹,后人就将凤头渡改称凤凰咀了。
    几千年的沧桑,俞钟结识之处,早已貌变名易,唯有知音情结,成为永恒。